首页 > 通知公告 > 世界生物医药产业新热土 >
“中国第一、世界有名”,这是中国医药城的高远志向。 7年多来,它始终朝着这一“灯塔”行进,全力推进“产业化、资本化、人才化”进程,建设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而尤为令人瞩目的是,作为全省、全市转型升级先导区,中国医药城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为泰州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努力成为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融入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桥头堡”和承载国际医药产业转移的“主阵地”。 开启“产业化”周期 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江苏岷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刘娟和她的同事们,是在加班中度过的。 从1月份到现在,半年还不到,该公司已在中国医药城试生产了14个品种。“我们将对设备和工艺进行进一步验证,为即将到来的正式投产做好充分准备。”刘娟说。 在岷海制药加速“跑”向产业化的同时,江苏盈科生物有限公司则在忙着扩大再生产。两个月之前,这家企业的“香菇多糖”产品正式投产,今年有望生产100万支注射剂。 不仅如此,公司新上马的3条制剂生产线也已基本安装调试完成,将主要生产能量、麻醉、抗肿瘤用药等。 “我们很多注册申报的品种和将要生产的品种,都是能够替代进口的药品,预计达产后,每个品种都将突破亿元产值;全部达产后,产值预计在5到10亿元之间。”盈科生物副总经理杨亚勇介绍。 以上,只是中国医药城开启产业化周期的两幅“剪影”。 眼下,无论是在这里落户的阿斯利康、赛诺菲·巴斯德、武田制药、雀巢、勃林格殷格翰等一批世界知名医药企业,还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创新型骨干企业,都将“车头”对准了产业化方向“踩油门”,4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申报。 这当中,阿斯利康、海王药业、康淮生物等一批医药企业,正全面加快投产进程。在它们带动下,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化学药新型制剂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2014年要更好更快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快“医药名城”建设。 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加快中国医药城产业化步伐。今年我市将紧扣“5个1000”目标,即:在医药城集聚100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1000个医药创新成果、引进1000家企业、实现1000亿元技术市值、达到1000亿元销售规模,全力打造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制剂、保健品、中药现代化等产业基地。 中国医药城,正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方新热土。拉开“资本化”大幕 前几天,从市发改委传出一个好消息,泰州医药高新区被授予“中国创业投资(医药)示范基地”称号。据悉,这是目前全国创业投资领域唯一的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 “基地将获得中创投政策对接、产业金融、专家咨询等十个方面的重点支持,同时也为国家完善相关创业投资扶持政策与法规体系提供基础依据和政策建议。”市发改委财政金融处处长周晓霞说。 而更大的意义在于,成为“中国创业投资(医药)示范基地”后,中国医药城创新创业活动,将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各类创业投资企业支持,有助于提高研发能力,促进创新产品产业化,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增强活力。 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医药高新区已完成组建和正在组建的基金共计15支,总规模58亿元。现有基金已投资园区内38个项目,投资额超过3亿元,投资增值情况良好;另外,还拟投资4个项目,储备项目逾60个。 同时,成立了科技担保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正在筹备典当公司。其中,担保公司已完成担保余额约6亿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此外,还组建了“金融超市”,构建了“新三板”上市快速通道,逐步建立起创业初期政府资助、成长期科技信贷支持、成熟期股权直接融资、扩张期上市培育的现代资本体系。 最新的情况是,“金融超市”已引进40多家金融机构,将为园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投资、并购、上市等服务,并积极引进各大创投、基金、投行、事务所等机构入驻,为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引入源头活水。 凸显“人才化”效应 中国医药城外籍院士工作站,是江苏省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今年以来,它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力度。 工作站主要致力于引进一批包括外籍院士和世界顶级专家在内的海外高端人才来医药城工作,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目前,外籍院士工作站已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进站工作。在谢院士的带领下,外籍院士工作站和亿康基因公司重点围绕基因测序技术展开研究。 中国医药城的“千人计划新药研究院”也引起业界关注。 它重点围绕医药产业领域前沿学科和尖端课题,开展有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工作,旨在打造成招引“千人计划”高级专家的重要载体,构筑政府、研究院、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蒋志君,原是全球最大仿制药企业Teva(泰沃制药)的全球研发运行副总裁。他放弃美国高管职务,和一群伙伴来医药城创办江苏长泰药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起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研发中心,产业化基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在医药城,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江苏硕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所率领的创新团队,研制出了1毫升1000块钱、堪称“超级液体黄金”的核酸检测试剂;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大俊领头创办,主要研发靶向抗癌药物…… 如今的中国医药城,已有158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先后加盟,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人。 不仅如此,打个形象的比方,医药城正勾绘出一个层次丰富、构成合理、匹配度高的“人才雁阵”雏形:活力十足的“领头雁”,是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高端人才;强大的“两翼”,是中高端专业人才;再往后,生产一线的班组长、操作工等次第排列。 而目前,这个“雁阵”的规模正不断扩大,其效应也将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