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知公告 > 中央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中国医药城 >
近日,在泰州市侨联的牵线联系和精心安排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相关官方网站等媒体记者到泰州中国医药城采访新侨创业人士,本次采访的主要对象是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俊,现将已经发表的报道整理如下:
(一)亚盛医药研发靶点抗肿瘤新药研发取得新进展
人民日报海外网7月23日电 本网记者随中国侨联采访团走进位于江苏泰州的亚盛医药。杨大俊和他领导的亚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曾获得过2011年度国务院侨办颁发的第二批“重点华人华侨创业团队”称号,2011年度“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今年7月,杨大俊又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 “不来中国医药城将是我们最大的损失” 2003年,杨大俊与志同道合的王少萌、郭明等人在美国共建了亚生生物公司,并领导公司从5家著名风险公司获取近一亿美元风险资金。 2008年亚生生物公司计划在美国上市,但因金融危机只能放弃。2009年,亚生生物公司的三位创始人杨大俊博士、郭明博士和王少萌博士重新组成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团队,在上海张江成立了新公司,取名“亚盛”,意喻公司成长繁荣。 在上海张江的两年里,亚盛公司发展迅速。“可我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杨大俊说,2008年,第一次与中国医药城亲密接触后,他就被中国医药城深深吸引。 2009年初,为了让杨大俊的团队来中国医药城投资发展,医药园区特意在杨大俊美国的家开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宴会。园区领导带着诚意、带着服务、带着规划蓝图,盛情邀请杨大俊团队来中国医药城。三位创始人久久不能平静。“特别是对新药研发申报的软环境让我们心动,这点对于一个国际性的生物药企至关重要。”杨大俊说,在上海张江整整2年,企业发展不错,说放弃确实可惜,但再不选择中国医药城,企业将会错失最好的发展机遇。杨大俊说,中国医药城发展迅速,软环境全国独一无二,更适合像亚盛这样国际性的药企快速实现产业化。 开了几次董事会,到中国医药城考察了N次。一年后,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将项目的产业化落户到了中国医药城。“中国医药城是一座和企业一起往前奔跑、共同发展的City。”杨大俊说,亚盛公司进驻中国医药城后,园区相关部门的服务十分到位,小到驾驶证的办理有专人负责,大到新药申报有领导专程去北京商谈。中国医药城独一无二的环境成就了今天的亚盛。“原来我们计划5到10年实现靶点抗肿瘤药物的产业化梦想,现在看来,这个梦想会提前实现。”杨大俊说。 “中国现阶段医药行业处在比较好的历史机会阶段” 这个机会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人才机会。上世纪80年代国内很多出国留学者都是学习医学,经过这20多年的积累,很多人在国际上都是很著名的专家。国家通过很多方法将他们吸引回来,其中千人计划就是很好的一个。他们带回来了很多新颖的、先进的东西。还有一个就是,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风投没有了退出机制,而大企业的并购也处在停滞状态。这对新药开发投入影响很大,从而很多公司来到中国寻找机会。制药是长线投资,抵抗风险的能力很强。中国正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如果说十多年前是做IT的黄金时期的话,那现在正是做生物医药的黄金期。 目前来讲,减少投资风险,能快速实现收益的主要是仿制药。一类是快速跟进的仿制药,这类药往往能快速推出市场从而占领整个市场。二是结构改造的仿制药。再次,我认为医疗器械行业也值得看好。如果医疗器械做得好的话,就可以像中国家电一样,短期来看医疗器械是很好的一个细分行业。最后,临床检测服务外包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细分行业。 “药监局专业人员不足百人 投入严重不足” 杨大俊探讨了为何美国能在生物医药领域领先于全世界。他表示,美国整个社会和政府投入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是很大的,美国NH一年投入的经费是300亿美元,这300亿美元的概念相当于把整个中国所有的国防费用加起来,可能都没办法跟NH比,再加上公司投入,大概是在1000亿美元以上。 平均10到15年,要花10亿美元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新药物。而过去6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发机构总共开发了1200多种新药,其中有100多种是生物药,大概120个左右。美国在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上占了大概47%份额。中国最多也就是占了10-15%。 另外,杨大俊还提出,中国药物监管部门人员、资金投入非常不足。他列举数字称,美国监管部门非常庞大。美国FDA(药物监管部门)管了美国GDP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美国食品与药品,除了农业部管的新鲜产品以外,药品里包括了所有的化妆品、医疗器械与保健品,所以它占美国GDP的比重是相当大的。美国FDA的局长要总统提名。养了将近一万名员工,大部分是有博士学位的,我们把整个北大和清华的博士都放到药监局还不够,其中药品的评估与研究中心,相当于中国药审中心的CDE就有2200名员工,另外还有1400名左右的稽查员,专门到全世界各地检查药品的生产和质量。 而中国药监局,四年前只有120个人,中国药审中心还不如人家大公司一个做法规的部门,整个加起来才120人,这样的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是远远不够的,120人,据说真正的专业人士只有不到100个,因为120人里还有很多行政人员,真正能够审核、懂审核的人确实非常非常少,如果用美国的标准,放大一百倍还不一定够。
(二)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打破中国不能做新药的偏见
中国经济网7月29日讯(记者 秦陆峰)“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过去60年属于中国原创新药只有三个半,我们现在还要做的就是打破中国不能做新药的偏见”。江苏亚盛医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俊博士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杨大俊表示,生物医药研发的整个特点就是高风险、周期长、高投入。以美国为例,做出一个新药物要花平均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杨大俊直言,目前,中国的医药工业对研发新药的积极性并不高。除上述因素外,还存在三方面原因,第一,审批的时间特别长。第二,难入医保,社会对新药的认同度较低,不能进入医保,这意味其销量有限,研发成本较难收回,而仿制药反而因其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已被广泛接受,所以比较容易进入医保。第三,上市难,企业要想在中国上市,必须要有盈利的,而新药企业在研发阶段是没有利润的,即使研发成功,在进入市场的初期其利润也很低,这样,投资者的积极性被大大降低了。 据杨大俊介绍,全球的医药市场,美国占42-43%左右的份额;欧洲占20-30%;按照IMS最新统计,中国排名第三,最多也就是占了10-15%。按照真正的新药(全新原创的化学药或生物制剂)来算,过去6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发机构总共开发了1200多种新药,中国只有三个半。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而由中国研发的新药却很少。我们给中国做的贡献,就是说药在中国,中国不要总是去吃别人专利过期了,20年以后的药,外国进口的药物,买的很贵,老百姓吃不起” 杨大俊说。 杨大俊表示,在中国,他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真正打破中国不能做新药的偏见;第二,我们要在中国让老百姓吃得起新药。 杨大俊介绍,目前,他的公司已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的核心技术。其中,原创药物AT-101已进入美国及中国的二期临床研究;原创药物AT-406已进入美国一期临床研究;原创药物AT-219于2010年6月以近4亿美元转让给了全球第三大制药公司赛诺非·安万特。“我们的定位是一个世界公司,现在中国医药市场有限,我们90%的市场是在国际上,我们的钱要到国际上去赚,要让中国老百姓吃得起”。杨大俊说。
(三)赢,是必须的(创业中国·侨界之星)——访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大俊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一个励志故事,也是一个从“草根”变身“高富帅”,再变身科学家的故事。现在,故事中的主人公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中的“创新人才”奖。 卖杂志的“高富帅” 1980年的广州市街头,蝉鸣让夏天显得更加闷热。一个18岁的青年飞快地骑着单车,衣袂飞扬,清脆的铃音响遍各个街角。他的后座本该属于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孩,这次却绑着一摞厚厚的期刊——《家庭医生》。所到之处,杂志皆被抢购一空。而这个青年,正是这本杂志的创刊人之一,三年级的医学生杨大俊。这本期刊最高每月发行量超过300万份。下至街边老妪,上至卫生部部长,皆是他们的采访对象,在当时和《读者》、《知音》、《家庭》等被称为中国文化生活类最知名的四大杂志。 时光荏苒,当年的青年已经成长为美籍华人科学家。作为亚盛医药集团公司共同创始人、董事长,提起大学时候的那段人生创业经历,杨大俊仍然满脸的激动:“当时一回到宿舍,我们就开始讨论杂志的事情,怎么编辑,怎么写,采访谁。经常一讨论就讨论到夜里一两点钟。当时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我写的。”在他的身上,早早就显现了创业的天赋。经他的经营和推广,杂志每年能向校方上交2000万元人民币。说到这里,杨大俊依然有些小小的“得意”。虽然杂志的盈利全部上交学校,但是凭着编辑费加稿费,在80年代他就已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这段经历扩展了自己的知识,我也从中积累了许多创业的经验。”“但是我明确地意识到,想要真正走得远,还是要通过做科研掌握真正的技术,办实业。”于是,他从中山医学院硕士毕业之后赴美深造。这一走,就是19年。 橄榄球教练的启示 在密执安大学获遗传学博士学位后,他又在乔治城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习。在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1995年他在以美国著名的橄榄球队教练文斯·隆巴迪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从事癌症研究工作。他清楚记得文斯·隆巴迪的名言 “赢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必须要做到的事!”这种将竞争视为常态的理念影响了他之后的创业生涯。 2003年,杨大俊与志同道合的王少萌教授在美国共建了亚生生物医药公司,致力于全新的靶向抗癌新药的研发。公司从5家著名风投公司获取近一亿美元风险资金。由于他们把创新作为所有研究的基础,在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最有名的例子是,他曾经以3.98亿美元的价格向国外某著名大型药企转让一个肿瘤新药,这个价格甚至让还处在金融危机之后低谷的整个华尔街兴奋不已。 让中国人吃上世界最好的药 杨大俊的口头禅是每句话结尾处都加上一句“OK”。加入美国国籍的他仍旧保持完完全全的中国人习惯、神态和想法。在星巴克喝完咖啡以后,他溜达着回到附近的住处,乍一看就是在无锡这个慢节奏城市里悠哉度日的普通市民。由于子女都在美国,一年大概回去个几次,他开玩笑说:“我们都管回美国叫出差。” 2008年经济危机让大部分生物医药行业重组兼并,失去了上市的机会。瞅准时机的他成功说服了“缺钱”的董事会,成功地把专利权转到了中国。2009年,他率领亚生生物公司的其他两位创始人郭明博士和王少萌博士重新组成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研发团队,在上海张江成立了新公司,取名“亚盛”。如今,他们已拥有4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实现了以中国为基地的国际创新。 目前他们已经有两个国际领先的1.1类新药向国家药审中心提交了临床申请。“让中国老百姓能够吃上世界上最好的药,吃得起最好的药,而且这个药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这就是杨大俊如今的梦想。